【学科建设典型案例11】水工程联合调度构筑防洪减灾“最强大脑”
发布时间: 2025-09-12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洪涝带来的损失也常位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如何科学应对?水工程联合调度成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关键“法宝”。

想象一下,这套系统如同一位“智慧指挥官”。它运用科学方法,指挥水库、河道、闸泵等工程协同作战,让它们蓄得住、拦得下、排得出洪水。这就像为河流洪水安装了“调控枢纽”,能有效削平洪峰、减少洪量,最大限度地守护城镇、农田、厂矿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学科水工程调度团队,肩负着守护江河湖库安澜的使命。数十年来,他们潜心钻研关键技术,在服务国家防汛实践中,不断用科技赋能,书写着守护安澜的故事。

怎么做到的?核心在于四个字:

快:唯快制胜!

洪水来势汹汹,决策必须争分夺秒。团队研发出智能在线调度平台,解决了“建模慢”的大难题。过去需要几天才能设计好的水工程调度方案,现在只需鼠标拖动,就能像拼装“数字乐高”一样,在几十分钟内快速完成全国任意流域的模型搭建和系统生成!这大大提升了防汛会商和决策的效率,为抢险赢得宝贵时间。

准:唯准方安!

防洪调度失之毫厘,可能差之千里。面对复杂的工程组合与洪灾场景,团队攻克了防洪调度模型的精准求解难关。他们打造了一个强大的“智慧引擎”,能智能匹配不同工程组合与最优解法,精准调控水量,确保在保护下游的同时,防洪工程自身也安全无虞——为江河安澜打造了一面坚固的“数字盾牌”。

全:唯全不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防洪工程体系千差万别。团队系统梳理了南北方、上下游、干支流的不同结构特征,开发了覆盖全面、应对自如的模型库。无论是串联、并联、混联的水库群,还是由河、湖、库、闸、泵编织成的复杂水网,都能找到量身定制的调度方案。可以说,他们为整个流域多工程协同调度,配备了一整套标准的“工具包”,让指挥调度胸有成竹。

用:唯用为实!

再好的技术,唯有应用到防汛前线才能发挥价值。团队坚持“应用至上”,将突破性技术应用于防汛实战。他们自主研发的调度模型及系统,已应用于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百余座大型水库,以及淮河、钱塘江、闽江等数十个重点流域的水工程联合调度。更关键的是,这套“最强大脑”已深度融入国家防汛指挥体系,为国家防汛会商系统、防洪“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国产化智慧核心,在我国近年防洪减灾实践中屡建奇功。

一行行代码,闪耀着守护江河安澜的智慧光芒。这个团队不仅是技术的探索者,更是人才的摇篮——培养出了国家级领军人才,产出了多篇省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他们斩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软件著作权30余项。河海大学水工程调度团队,已成长为我国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先锋力量之一。



 供稿学科:水利工程学科  朱非林

供稿单位:水文水资源学院

审核:周思佳  高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