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10个学科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发布时间: 2022-01-19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名单,我校申报的社会学、数学、力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农业工程、公共管理10个学科全部入选,涉及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在4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新增6个学科进入省重点学科建设序列,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三。

近年来,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分层分类建设,学科布局显著优化。持续推进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注重分层建设、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构建并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学科建设体系。目前,学校拥有42个一级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拥有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至此,学校已有18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家级、省级学科建设序列,占比43%,基础学科数学首次入选省级重点学科。

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学科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蝉联A+,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2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影响力持续加强,工程学、土木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数学、环境/生态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机械工程、能源与燃料11个学科进入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单,其中工程学位列前15%。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强化一流学科引领,学科交叉快速发展。打破学科、学院壁垒,深入推进以“水”为核心的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一流学科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转化,打造学校未来学科发展的动力引擎。响应“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服务水利行业重大应用需求,设置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开展“人工智能+智慧水利”交叉研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发展战略,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重点研究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和综合能源利用等方向关键技术;瞄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灾害防治等社会重大应用需求问题,设置移民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为学校在前沿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奠定了良好基础。

汇聚学科优势资源,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紧密围绕学科前沿和行业需求,重视科研平台建设。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评优秀,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优化整合评价,成为第一批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为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评A+。成立水科学研究院,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为基础,打造水科学、水工程、水环境及水生态等高质量创新基地,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学科发展机制,学科活力全面激发。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推行“项目制、考核评价、资源配置”三项举措,建设成效不断提升。瞄准重大平台、高层次团队、重大项目等内容,规划形成项目清单,以项目凝聚人才、平台等建设要素,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构建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对全校学科进行分层分类考核,重点考核学科影响力、学科声誉、重点工程建设等标志性建设成效。依据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结果调配建设资源,推行经费静动态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建设资金的引导作用。发展机制改革全面激发了学科建设活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勇立潮头敢为先,学校学科建设以引领水科学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为己任,与国家同向而行,与社会同频共振,与时代同时奋进,在深度参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新时期,学校学科建设将紧密围绕“十四五”规划、国家涉水战略需求、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加强团队建设,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促进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学校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影响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学科建设新篇章。

撰稿人:王书昆  审核人:沈德建